大甲溪是台中的母親之河,為了取水、發電,從上游的德基水庫到下游的石岡壩,六十公里河道砌上六道壩體,徹底改變大甲溪的面貌與體質。學者與環團呼籲,應考慮拆除石岡壩,留給大甲溪喘息機會。
上游像沙洲 下游變峽谷
「一條大甲溪,兩個世界。」站在石岡壩頂,本職是醫師的台灣生態學會顧問張豐年說,石岡壩把大甲溪切割成兩個世界,上游淤積像沙洲,砂石車穿梭其中,下游彷彿大峽谷,河床刷深下切,對比鮮明。
七十歲的張豐年在大甲溪畔長大,記者隨他走進石岡壩上游的石城地區,當地原本不淹水,九二一地震後水患不斷。
「八八風災淹到兩米高,差點死在家裡。」六十五歲劉欽琳指著牆面的水痕說,地震後就淹了五次,原來九二一大地震抬高石岡壩,加上淤積墊高河床,排洪不及,全都灌進石城。現在蓋了堤防,但擔心阻礙行水,會讓淹水噩夢重演。
離石岡壩不遠處,石岡水資源中心(汙水處理廠)下方邊坡崩塌,正進行保護工程。走進新山線鐵路橋下,兩百六十公尺寬河床布滿新舊交織的固床工,和難以計數的消波塊。
「一個消波塊可以買一架鋼琴,壞了就再丟新的。」張豐年說,大甲溪流經石岡壩後,河床向下侵蝕、邊坡崩塌,再往下的新山線鐵路、中山高跨大甲溪橋梁等,都面臨淘刷危機,一條大河被整得面目全非、性情暴怒,孰令致之?
石岡壩 造成淹水噩夢?
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院長陳樹群說,據水利署河川斷面調查結果,石岡壩建壩後,下游河床不斷刷深,例如一公里外的埤豐橋,河床刷深八公尺,舊山線鐵路橋刷深十公尺,相當於三到四層樓高。
「大河整治錯誤,要付出可怕代價。」十年前后豐大橋橋墩不堪豪雨沖刷裸露,隨後強颱辛樂克超大豪雨沖垮大橋,釀成二死四失蹤悲劇。張豐年說,斷橋是石岡壩下游侵蝕的後果,拆壩才能救大甲溪。
陳樹群說,斷橋原因複雜,但主因是泥沙補充不足,癥結是石岡壩,溪水在大壩前速度減緩,泥沙沉澱在壩前,河道輸沙失衡,橋墩才不堪沖刷。
陳樹群說,石岡壩逐年淤積,蓄水功能已降低,現階段該考慮拆壩,至少把閘門卸除,逐步調整溢洪口的高度。
拆壩是否影響供水?張豐年認為,靠著水利調度,讓白冷圳、八寶圳、食水嵙溪互連即可因應。但中區水資源局表示,若拆壩沒替代方案,透過水圳調度的供水量不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