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謝雯伃 | 台灣立報 – 2012年8月26日 下午10:06
【編譯謝雯伃綜合外電報導】篤信愛拚才會贏的台灣人很難想像,為什麼有些國家上班族工作時數比別人都低,勞動生產力也不特別強,而且學生每天上課時數更少,可是經濟表現卻比優於其他國家,他們憑什麼這麼這麼好運?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德國這個歐洲工業強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出口國,在歐債危機橫掃歐洲,哀鴻遍野的此刻,只有德國富有到足以拯救歐元。整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34個成員國中,只有荷蘭的工作時數低於德國,而且德國學生的上課時數還比義大利少25%。為何德國經濟可以如此強盛,其他國家可以借鏡那些地方呢?
▲德國勞雇關係比其他國家更緊密,德國勞工更願意以減低工時的方式配合雇主共體時艱。《路透》24日報導,歐洲汽車需求量下滑,德國歐寶(Opel)汽車的勞資雙方達成協議,決定減少勞工的工作時間。圖為德國沃佛斯堡的福斯汽車工廠內的員工在生產線上檢視一台尚未組裝完成的VW Touran,圖攝於3月7日。 (圖文/路透)
自貶匯率 提振出口
德國無疑從歐元的體系中獲益甚多。由於與南歐較弱的經濟體合用同一貨幣,德國改用較低匯率,德國貨幣本身的價值遠高於歐元,這對德國的出口大大有利,海外消費者會覺得德國的商品較便宜。但對於目前德國的經濟強盛,上述原因只是其一。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其相對較低的私下借款規模。歐洲其他國家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瘋狂擁抱便宜的信用貸款,但德國公司及個人則拒絕進行超出個人負擔範圍的借貸。
法蘭克福瑞士寶盛銀行(Julius Baer Bank)副首席經濟學家科爾(David Kohl)表示,德國人在這段期間相對保守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德國的實質利率相對穩定,與歐洲其他經濟體不同。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高通膨表示實質利率會降低,大眾會有更高的動機去借款。
然而,文化差異也是影響因素:德國人對於借錢這件事感到不舒服,寧可在預算範圍中過日子。經濟學家科爾指出,在德國,借款就像是一種罪。德國人的觀念是量入為出,如果你要借錢過日子,那一定有問題。
近年來,這個觀念對德國發展特別有益;與其他歐洲國家不同,當銀行在衰退期間停止借貸之後,德國的消費者和企業不需要緊縮開支來還債。
德國能在歐洲獨佔經濟鰲頭,不僅僅是其相對低的工時和上課時數,而有更深層的原因。
兩德統一後,薪資溢漲的情形下,德國從2003年開始進行勞動市場改革。德國有強大的雇聘保護立法,對資本充裕且未過度借貸公司的勞動力有一定程度的信任,這表示當時執政的社會民主黨政府能使用與勞工工會的緊密關係,來推對薪資通膨的緩和政策。
2003年的改革為德國勞動市場立下穩定且具彈性的基礎。當全球經濟衰退導致的失業潮橫掃歐洲和美國時,德國的失業率幾乎沒有增加。德國勞工願意減低工時,因為他們知道這樣能夠保住自己的工作。
此外,德國的勞雇關係遠比其他國家更緊密,德國勞工更願意以減低工時的方式配合雇主共體時艱。OECD經濟部門各國研究部主任沃格特爾(Andreas Woergoetter)解釋,受文化影響,德國企業主對勞工一直很關注,時常加以獎勵。這可以說明,不管是出於自願或雇主體恤,以致於德國人的工時比大多數國家都來得少。
增加實習 加強職訓
德國工業強盛的關鍵因素,就是教育制度。
德國大多數學校午餐過後就放學,這是沃格特爾所稱的「社會偏好」;設計這種半天學制的用意是要讓兒童有更多時間跟家人相處。
但是,德國的教育制度之所以突出,是從學生接受教育的後期看出。高年級中學生當中,有一半選擇職業訓練,當中又有一半選擇實習。15至16歲的實習生每週在工作場接觸實際訓練的時間,比在學校上課的時間更多;實習3到4年之後,他們幾乎都能夠取得全職的工作。
和許多國家不同的是,在德國,職業訓練和技術學院並沒有被污名化。沃格特爾表示,德國的技職教育不是死胡同。
在某些國家,公司管理階層都來自商學院;但在德國,如果你有野心,也有才能,無論你出身技職體系或是學院,都可能在最大的公司出類拔萃。
德國的教育體制訓練了一批高技能的勞工,符合德國長久以來發展的製造產業所需;而德國的製造業根植於穩定、小規模的家庭企業模式,這種家庭企業長久以來都是德國經濟的支柱。
雖然德國模式有許多可供借鏡之處,但盲目複製並非解答。許多經濟體羨慕德國在製造業上的強大,特別是其產品在中國等新興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在不久之前,德國仍是向外學習的一方。OECD經濟部門各國研究部主任沃格特爾坦承,10年前,德國還在尋求如何發展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製造業要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有限制。如果想要增添產品的豐富性及價值,服務是重要的一環。德國仍不斷對外尋找靈感,持續追求卓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