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三冊西歐補充資料~英國、荷蘭吹起「漂浮屋」風潮 拼湊成水上城市

2018/08/07
房價高漲的時代,台灣人平均要15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一間房子,除了房價之外,工作及生活壓力也讓人喘不過氣。倫敦及荷蘭,這幾年吹起一股漂浮屋風潮,只要花一般房價的一半不到,就可以買到一間漂浮在水上的輕豪宅,屋內設備與平常的房屋相同,兼具環境友善、適應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的最佳解決方案。
明亮舒適的開放式空間,配備先進環繞音效、空調及熱水地暖設備,視野可以從廚房直接穿透客廳的落地門窗,欣賞露臺外的水上美景,二樓還有兩間附衛浴的套房,以及獨立的衣帽間。這不是倫敦市中心的豪宅,而是坐落在泰晤士河上的船屋。
英國房價是薪資族平均年收入的7.6倍。隨著房價不斷升高,像這樣附上裝潢、設備一應具全的豪華船屋,越來越受歡迎。據調查,從2012年起,船屋數量增加57%,目前大約有1萬人移居水上,不僅價格實惠,也不必支付購屋需額外繳交的3%稅。

喜歡文青風格的,也可以選擇在倫敦塔橋附近,最古老的船屋停靠處。這個小型水上社區自1990年開發以來,由社區居民自發性,在各自的船屋上種植各種植栽,包含可食用的水果以及大型樹木,彷彿倫敦的水上秘密花園。這裡的居民十分注重環保,連船屋本身,也是老船回收再利用。
塔橋船屋停靠處經理指出,「這些船事實上是2012奧運時用的客船,它們一開始在斯特拉特福運行,外型跟現在的樣子差很多,當時基本上只是一個鐵殼兩邊帆布遮蓋,我們將這些船完全改造了一番。」
船屋經過英國普普藝術教父「彼得布列克」巧手改造,化身成一個個浮動藝術品,成為附近居民及上班族,遠離塵囂的絕佳休憩地點。
鏡頭轉到荷蘭。荷蘭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平面,面對住宅需求快速增加,陸地生存面積逐漸減少、海平面不斷上升的威脅,荷蘭人決定不再和水抗爭,反而要與水共生,近幾年來開始建造漂浮屋。
建造原理與一般房子相同,以水泥打造的中空基底作為地基,沉入水中,可當作地下室使用。浮動平台上則以木頭、磚瓦、或鋼骨結構搭建兩層高的房屋。不僅可以用漂浮屋周圍的水,調節屋內溫度,節省約四分之一的電費,水漲時,屋子會隨著水位升降,不怕被淹沒。
屋內結構與一般房屋沒兩樣,未來可以將浮動平台相互結合,拼湊成為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