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老了:高齡化的德國同遭「孤獨死」問題
找不到親友,就這麼把他葬了——每年11月,是德國所謂的「亡者追思月」(Totenmonat)。因為從11月1日的諸聖節,一直到25日的亡者主日,11月是德國一年中紀念亡者節日最多的月份。然而,隨著高齡化浪潮襲來,德國「老人孤獨死」的現象也日漸嚴重,在這些被遺忘的孤獨死背後,長照危機更是梅克爾政府13年來「最軟的一塊」。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在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大城市蓋爾森基興(Gelsenkirchen),一名46歲的中老年男子在自宅公寓孤獨死去,長達8個月後才被人發現——找不到親友、鄰居一問三不知,關於這位男子,知道的只有姓名和住址。為這位孤獨逝者祝禱的牧師表示,「不只是死亡,他們的生活也沒人在乎。」
在德國,孤獨死者若在至多約10天內(不同城市規定不一)沒有親友認領,或者親友因故不願為逝者安排葬禮,一般會由當地政府單位或者民間團體,為其舉辦「公共衛生葬禮」(public health funeral)。
德國孤獨死的案件在人口稠密、情感離散的大城市尤其顯著。像是情況惡化嚴重的漢堡,從2007年到2017年,公衛葬禮的舉辦次數就翻漲了一倍之多,光是去年就為孤獨死者舉辦了1,200次葬禮。
「德國人越來越長壽,但也越來越多老人孤獨死,公衛葬禮也變得日益平常。」德國殯葬聯邦協會(BDB)的秘書長諾伊瑟(Stephan Neuser)表示,孤獨死與德國社會高齡化的關係密不可分。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Destatis),2017年德國60到80歲之間的人口佔21.7%,80歲以上6.2%——也就是說,將近30%的人口是60歲以上的老者;而前西德地區高齡化的腳步明顯較前東德地區緩慢。
若以整個歐盟來看,德國也是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歐洲老人院」之一。歐洲統計局(Eurostat)的數據指出,2015年德國65歲以上人口佔21.1%,高出歐盟平均值將近2個百分點;2016年65歲以上人口更有33.7%為獨居老人。
在全球高齡化、少子化浪潮下,德國老人長照系統也因此受到巨大衝擊。為強化社會安全網,科爾政府(Helmut Kohl,基民盟)於1990年代,透過制定法律開始實行強制繳納的「長照保險制度」(Pflegeversicherung),待年老需要照護時,民眾可依法申請不等的長照津貼,保障老年基本生活。
隨著時代變遷,長照津貼給付的評級標準也逐步修正——2017年初生效的《第三部長照加強法》(PSG III),就將津貼給付更細緻地擴大分為5個級距,並將原先依據照護工時區分津貼級距的方式,改由專業及社工照護人員,依照多項原則評估分級,以期將長照保險制度的功效最大化。
由於公保津貼一般仍難以完全補貼照護支出,部分民眾也會選擇投保長照私保,多一份保障,然而對於經濟弱勢者來說,即便德國並不乏針對低收入戶的相關社會補助,但長照乃至身後事的費用支出、申請補助的繁瑣過程,依然是沉重的負擔。
除了錢的問題,照護人力短缺更是梅克爾政府近年來被反對黨以及業界人士叮得滿頭包的問題。
德國目前約有300萬的老人接受照護,預計到2060年將會飆升至450萬。面對老人人口不斷增加,照護產業卻長期遭遇人力不足、低薪等問題結構性問題。像是今年4月,官方數據便指出,德國照護產業共有約3萬6,000個人力缺口,其中將近一半的職缺為老人照護。
包含綠黨以及左翼黨在內的反對黨,當時都曾嚴詞批判承諾改善照護產業的大聯合政府,「簡直在說笑」——因為此前,梅克爾政府才承諾將為醫療照護產業增加8,000名人力,卻隨即被數據打臉,質疑改革計畫的可能性與執行力。
為了改善這「最軟一塊」的長照惡況,德國聯邦衛生部(BMG)、德國聯邦家庭事務、老年、婦女及青年部( BMFSFJ)、德國聯邦勞動及社會事務部(BMAS),三個部門也於今年7月共同宣布了一項「照護協同行動」(Konzertierte Aktion Pflege)計畫,研擬改善照護職業培訓系統、改善工作條件,給予照護人員更多自由時間、照護系統數位化、招募外籍照護人員、改善低薪,將照護機構人員的月薪提升至3,000歐元的水準...等。
然而由衛生部長史潘(Jens Spahn)主導的該項計畫,也引來了不少質疑:在照護產業改革的同時,背後的巨額支出,是否又會淪為由受照護者為政策買單?伴隨高齡化、孤獨死等社會現象惡化,德國政府的長照政策,在金錢與人力的拉扯下似乎仍備受考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