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缺工》改善缺工危機 農業師傅成為農村即戰力

根據主計總處最近一次農林漁牧業普查,農漁戶家庭人口不斷下滑,農業從業人口存在減少及老化的問題,不言可喻。其中,特別是在高集約、高經濟價值的設施作物產業,因無法機械化經營,且生產過程需大量人力監測作物生長、進行田間管理,農場主對於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可說更為迫切。
為了緩解農業缺工,自106年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各地農會合作陸續成立「農業技術團」,目的就是透過專業培訓、系統化人力調度,為農場主人媒合專業農業師傅,強化農業生產競爭力。
實戰累積豐富專業技術,農業師傅成主力
以嘉義縣太保市為例,當地主要作物就是玉女小蕃茄、美濃瓜、網紋洋香瓜等設施作物,因此缺工狀況較為明顯。舉例來說,由於玉女小蕃茄的產季長達6個月,生產過程更必須隨時注意作物施肥、藤蔓攀爬情形,因此缺工時期特別長、對於技術與人力的要求也特別高。此外,嘉義縣太保市農會總幹事黃麗貞也指出,由於農家的勞動力主要是來自家庭,對於尚未成家的青農來說,專業勞動力更是相對缺乏。
因此,當地農業技術團的角色就變得相當重要。農業師傅不只是負責採收,就連生產的每個環節也都必須參與。為了因應當地產業特性,農業技術團的農業師傅們,更是經過嚴格招募篩選,並定期接受專業訓練:除了與農改場合作學習包含蔬果嫁接、育苗技術、設施作物施肥及田間管理技術等,農會更找來得獎傑出農民專業指導。此外,農業師傅也在派工至各農場、與不同農場主人互動的過程中,練就了一身農業好技藝。
檢視相片
臺南農業技術團農業師傅洪岳銘,在瓜瓜園農場採收地瓜。(圖片來源/農傳媒提供)
舉例來說,進入農業技術團、真正接觸農業的時間不到一年的吳英利,就從不同的小番茄農場工作中,比較觀察不同農場主人的種植心法,進而形塑出自己的專業技術:包含如何選擇小番茄棚網架搭設的用材、種植密度間隙,並定期反轉番茄果實的受光方向,才能讓作物口感更佳。甫由嘉義大學園藝系畢業的林玉年,目前則在瓜類設施農場工作,與農場主正在嘗試為香瓜綁上遮陽片做實驗,希望能讓香瓜更白、賣相更好。
而臺南縣將軍區的臺南農業技術團農業師傅洪岳銘也表示,在他的實戰經驗裡,很常看到種植同一作物的農民種植方法完全不同,但都是他們累積了十幾年的經驗。洪岳銘認為,「透過綜合各方種植觀點,與自己所學的知識比較,收穫非常大。」
農業技術團形塑社群,開啟青農職涯探索之路
農業技術團除了緩解目前的農業專業工缺乏問題,更進一步來說,技術團的高專業性,也吸引不少有理想、有拚勁的年輕農民,希望藉此探索從農方向。
如洪岳銘就和我們分享他未來的創業藍圖。他希望透過擔任農業師傅的過程,找到最適合自己投入經營的方式,進而打造自己的農業事業版圖、甚至走向外銷市場。現在他農業技術團工作之餘,租了幾塊地試種水稻、鳳梨等作物,就是希望能完成理想。他笑著說:「這等於同時做兩份工作!有時假日或晚上,戴著頭燈,繼續務農!」
而太保市農業技術團農業師傅林玉年,則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她希望透過參與三年的農業師傅的經驗,把各種農業經營的技術先學好,而後可以存一筆錢、貸款從事設施農業生產,並先從慣行農法開始,慢慢走向有機生產、建立通路,並期許自己未來能夠成為專業農民。
檢視相片
林玉年,畢業於嘉義大學園藝系,希望經過3年的技術團工作磨練實務經驗,並成為專業農民。(圖片來源/農傳媒提供)
農業師傅吳英利的從農方向,則是嚮往「半農半X」的生活。她認為,參與農業技術團,人脈是她認為最有收穫的一點。透過媒合至不同農場,以及技術團成員間的互相討論諮詢,她已和不少青農形成很好的人際連帶。而這也是讓她更有信心、更願意從事農業的原因之一。
打造雙贏策略:留住農業專業人才、同時緩解缺工困境
透過農業技術團的運作,其實缺工問題並不難解:對於有心務農者而言,他們亟需透過實戰經驗、累積專業的務農知識、評估自己對於農業職涯的發展方向;正好,對於缺乏專業人力的農場主而言,提供他們進入農業的管道當然並非難事。當這兩群人能被連結起來,自然就能夠緩解缺工困境,讓農村人力活化。
檢視相片
太保市農業技術團師傅吳英利,希望透過技術團工作找尋未來從農的方向。(圖片來源/農傳媒提供)
目前在太保市也有缺工需求的農場主人吳志浩就表示,農業的生產相當要求技術涵養,不可能一到農場就能上工。但他發現,「大多數來協助的農業師傅,是真正對農業有專長和熱忱的人,也很樂意學習。」正因為這個原因,吳先生對此制度相當滿意,也願意不藏私地指導他們,希望他們成為未來農業的主戰力。
農傳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