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三冊L1補充資料~華爾街日報︰中國人均GDP 難循台日韓模式成長

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國家主導的經濟成長模式正在失去動能,經濟若不轉向,恐永遠無法如東亞國家般躋身富國之列。 (路透資料照)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首席經濟評論員葉偉平(Greg Ip)撰文分析,中國國家主導的經濟成長模式正在失去動能、逐漸耗盡燃料,「中國模式」籠罩著無效投資和生產力成長下滑的問題,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難以複製台灣、南韓及日本的發展軌跡和成長曲線;中國經濟若不轉變方向,恐永遠無法如這些東亞國家般躋身富裕國家之列。

「中國模式」不變 無法躋身富國

文章指出,中國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來到近卅年最低的六.二%,中國仍是中等收入國家,這種表現堪稱不錯;但若從中國官方數據可能膨脹、未向全球開放貿易和投資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表現並不佳,凸顯「中國模式」國有企業扭曲投資並壓抑生產力的缺陷。
首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胡穎堯共同主持的研究指出,中國人均收入可能比官方數據低四分之一;芝加哥大學教授謝長泰等學者認為,從稅收等推算,中國二○一○至二○一六年經濟成長率比官方數據低一.八個百分點。
其次,台灣、南韓與日本對外開放貿易和投資後,經濟成長騰飛數十年,日本在一九七○年代初、台韓在八○年代和九○年代初達到中等收入國家地位後,經濟成長才減緩,但中國成長減緩速度似乎比其他國家還要快;台灣過去人均收入達到中國目前水準後,接下來十年成長率達七.五%、南韓六.三%、日本四.七%。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白若文(Loren Brandt)指出,中國在當前政策環境下很難維持四%以上成長。
文章指出,中國可能也要為當前成長模式付出代價,三十年來,中國共產黨雖逐漸對民企、貿易、外資和市場力量開放經濟領域,但始終不願放棄社會主義,反而強化控制電信等具有軍事或經濟戰略意義的產業,一些中國官員的確認為國企占有產業主導性是中國必須的。
目前中國和過去處於相似發展階段的台、韓、日,很多方面都有顯著不同,包括中國國家主導的投資偏重基礎設施和住宅建設,以及依賴債務的成長;中國債務占GDP比率是東亞國家的二到四倍,更嚴重的是中國投資規模和其他國家一樣大、效率卻遠遠較低,而美中貿易戰卻使中國民族主義份子更擁護以國家為中心的發展模式。

補充: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經濟體內所有居民生產者創造的增加值的總和加上產品稅並減去不包括在產品價值中的補貼。計算時未扣除資產折扣或自然資源損耗和退化。人均GDP是國內生產總值除以年中人口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